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以人自身发展和自我完善为目的的教育和文化活动。在体育中,人们凭借其与生俱来的身体和看似简单的肢体运动,创造和演化出千变万化的多种形态,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发挥着其他文化形态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与其他古代文明一样,中国体育也萌芽于原始社会人类与大自然斗争求得生存的渔猎活动中,在祈求神灵保佑的原始宗教舞蹈中,在各种各样原始的医疗身体活动中,在部落之间的原始战争中。但在脱离野蛮、进入文明之后,中国体育如江河穿越峡谷,跌宕起伏,曲折蜿蜒,其轨迹时而清晰,时而模糊。今天,我们沿着历史的航道,溯流求源,才辨认出它不同寻常的发展脉络。 与世界上其他古代文明不同的是,中华文明之光自发祥以来,世代相传,几千年来不曾中断,积淀丰厚。中国传统体育其内容之丰富、种类之齐全,为古代世界所罕见:既有修身养性的五禽戏、八段锦,又有防身健体的角抵、摔跤和武术;既有因时而作的端阳龙舟、重阳登高、清明秋千,又有娱乐表演的各种球戏,如击鞠(马球)、步打球(曲棍球)、木射(地滚球);既有滑冰、滑雪等冬季项目,又有田径、游泳等夏季项目。现代体育的许多活动,都可以在中国古代找到它们的雏型,就是如今风靡世界的足球和高尔夫球,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和七百多年前的元代就为中国人所熟识,不过它们的中国名字是“蹴鞠”和“捶丸”。 19世纪以来,晚清社会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社会发展停滞。自19世纪末期始,由沿海到内陆,由军队到学校再到社会,西方现代体育形式在中国迅速普及开来,成为中国体育主流。中国传统体育的现代化也在这一时期启动。 从19世纪清朝末年到20世纪中期,中国社会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体育的生存和发展极为困难。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中国体育先驱者们不屈不挠,努力奋斗:1910年开始举办全运会,1911年发起举办远东运动会,1932年首次参加奥运会,并在此过程中建立自己的体育组织“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1924年),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也有一定程度的开展。然而,这一时期尽管中国参加了10届远东运动会、3届奥运会,举办过10届全运会,但是体育发展仍然处于极为落后的状态,1949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仅为35岁,人称“东亚病夫”。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翻开了中国体育发展史新的一页。新中国对旧体育进行了彻底改造,逐渐形成自己的指导思想、结构体系和运作机制,设立了相应的组织管理、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基本制度。 1952年主席发出号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确定了体育发展的指导方针。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1954年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继而各级政府也设立了相应的体育管理机构,建章设制,在一个新的基础上重新发展体育事业。大力推行广播体操、锻炼标准、运动竞赛制度、运动员等级制度、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制度等多种重要规章制度。很快,新中国体育收获了第一批成果:1956年举重选手陈镜开为创造了第一个世界纪录;1957年戚烈云创造了100米蛙泳世界纪录,同年,郑凤荣打破女子跳高世界纪录。 1960年代初期,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方针和政策出台。如“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的发展群众体育的原则;竞技体育形成了以国家体委到各级体委为主体的管理体制,以县级业余体校、省级体工队和国家集训队为架构的三级训练体制,以及以“全运会”为中心的国内竞赛体制。一些影响深远的思想与口号也在这一时期形成,如“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国内练兵,一致对外”、“三从一大”等。 1959年和1965年,围绕第一届和第二届全运会,先后出现了两个体育高潮,10年中,有4200多万人达锻炼标准,147万多人经过少体校培训,1000多万人成为等级运动员,5000多次打破全国纪录,在游泳、田径、举重、跳伞、航空模型、射击、射箭、速度滑冰、登山等项目上142次打破和超过世界纪录,获得乒乓球和速度滑冰世界冠军13个。其中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的有1959年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容国团获得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1960年王富洲、屈银华、贡布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和1961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中国的成功举办。 遗憾的是,1966年开始的十年使新生的体育事业遭受严重摧残,管理系统瘫痪,许多体育官员和运动员、教练员受到残酷迫害,体育发展停滞或倒退。但是,值得一提的是1971年3月,著名的“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坚冰,拓展了中国的国际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体育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1979年中国重返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与国际体坛中断21年的关系得到恢复,为中国体育发展提供适宜的国际环境。中国体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在强基固本,增加自身发展的基础上融入世界,成为国际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是:竞技体育的“制”形成、体育改革的深化、改革推动了中国体育的创新、体育法制法规建设取得突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成功举办。 “制”的提法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之后出现,主要是指“全国一盘棋”和“国内练兵,一致对外”的指导思想,以及在此指导思想下形成的“一条龙”的训练体制、全运会赛制和国家队长期集训制三者构成的竞技体育组织与管理方式。它使我国竞技体育在国力尚不强大的情况下,迅速地确立了在亚洲和世界的领先地位。这对于一个基础薄弱、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是没有先例的。 1992年,体育改革也拉开帷幕,其目标是:改变单纯依靠国家和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办体育的高度集中的体育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国家调控,依托社会,有自我发展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形成“国家办”和“社会办”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格局。 群众体育出现了社区体育这一新体育形态,打破行业、单位界限,使居民就近就便,自愿参与体育活动成为可能;竞技运动职业化起步,1994年足球职业联赛拉开序幕,篮球、排球、乒乓球、围棋等职业联赛随即先后启动。此后,诸如北京的中国网球公开赛、上海的ATP网球大师杯赛和国际汽联一级方程式锦标赛、青海的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国际品牌赛事也一一出现;1994中国体育开始发行,为体育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源。 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先后实施;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颁布实施;2009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条例》开始实施。标志着中国体育走上了法治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轨道。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和第13届残奥会在北京举办,在“新北京、新奥运”两大主题和“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的指引下,北京实现了它的承诺: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两个奥运同样精彩”。 北京奥运会设项之多,参赛人数之众,获奖牌者分布范围之广,女运动员参赛比例,均创奥运纪录。这届奥运会刷新43项世界纪录和132项奥运会纪录。东道主中国队取得史无前例的成绩:奥运会获100枚奖牌(51金、21银、28铜);残奥会获89金70银52铜。其后审计表明,北京奥运会(含残奥会)直接收入为213.63亿元,支出202,06亿元,收支节余超过10亿元。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用“无与伦比”一词,高度赞扬北京奥运;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克雷文也称这届残奥会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届残奥会”。 与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体育不同,中国传统体育深深地印有东方农耕文化的印记,渗透着中国“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中医学理论、儒家的伦理道德和审美观念。因此,中国古代体育家们在锻炼时强调“形、神、意、气”统一协调,内外俱练;主张“天人合一”,按照自然界的变化调整内外环境的平衡;在竞技时,“胜固可喜,败亦欣然”,注重比赛过程,不重比赛结果;养生时,强调自然平和的心境。 今天,体育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是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但体育的具体形态、发展程度、组织体系、运作机制却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呈现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体育的历史过程告诉我们,一个后发国家的体育要健康发展,必须与时俱进,以开放的心态广泛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并因地制宜将其与自己的国情结合起来。中国体育还在发展,还面临多种挑战,重述过去的记忆,有助于它未来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