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积雪压垮体育馆的新闻联想起吉林市历史记载
发布时间:2023-11-09 20:26

  进入十一月以后,东北三省普降大雪,局部地区降雪之猛烈,实属几年来少见,桦南更是发生了积雪压垮体育馆,造成人员伤亡的惨剧。不过这次降雪过程对吉林省影响相对较小,吉长两市甚至在这个季节出现了不合节气的“冬雨”。或许是由于人类活动更为集中的城市拥有热岛效应,市区里的积雪大多能很快消融掉,只有个别地方积下半融的厚厚雪层,还能佐证这场降雪量并不容小觑。

  其实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由于市区环卫部门清雪力度加大,“随降随清”的工作机制让城市目之所及,已没有了更早时皑皑银装的景象。那种各家自扫庭前雪,然后倾倒堆积在胡同路面等待开春自然融化的情况,或者积雪在路面压实,再由厂矿学校分段集中清理的情况,逐渐成为了历史。正因如此,进入新世纪后,除非下雪之际和雪后1日内,市区里本该有些“傲娇”的白色,并非是冬天里唯我独尊的醒目色彩。

  我记得八十年代的某些冬天会下很厚的雪,在平房住时,早上推门会很吃力,但是那雪大概只有十多厘米厚,即便被冷风卷积或低洼沉积之处,积雪虽厚,也没有出现长辈们口中所言的更早时——积雪没过膝盖的情况。由于积雪,特别是较“粘”的积雪自身具有较大重力,在平房居住时,每当大雪初晴,各家各户都会在打扫庭院前,把屋顶的积雪扫落,以免积雪压坏房瓦。我很小的时候就在家中扫雪时,听邻里长辈们说过,吉林城曾经下过没过门窗的大雪,人们出行要“打雪洞”才行。在相当长的时间,我只认为那是长辈们讲的故事,直到近几年翻看地方史料,才知道长辈们所言不虚,在吉林市的历史上确实有过特大的雪灾。

  在民国版《永吉县志》中记载: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月二十二日,吉林城垣大雪,高积二丈二尺有余,人民出入俱凿雪洞,雪夫三千人扫除,三日后始能通行,坍屋毙畜无算。

  在《吉林市地名志》中对这次雪灾不仅着墨记载,还用天文尺和律尺两种方法,换算清代的二丈二尺均超过了5米。不过,道光二十二年时,吉林城的城垣尚为清乾隆七年扩建的土城,城墙高仅一丈,单从记载上看,一场大雪即便是真真正正地覆盖了吉林全城,二丈二尺也不应该是平均厚度,而只是积雪最厚处的极限数值。

  包括《昌邑区志》等史料在内,也对这次雪灾的损失,尤其是压垮房屋、牲畜死亡的情况,进行了措辞严肃的记述。好在1842年的农历二月二十二日,换算成阳历是4月2日,时间临近清明,地气已然回暖,大雪积存的时间不长,三千人的扫雪队用了三天恢复交通也当有天气助力。若这次降雪发生在严冬腊月,雪灾的危害可能要更大。毕竟凿雪洞出行对孩子来说可能会快乐至极的,然而对一座城市而言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天灾。

  如今的这场大雪很可能“站下”,已然立冬,大雪总该让塞外城乡拥有别样的冬韵,一些滑雪场更借势悄然为雪季营销做起了广告。然而对城市中的普通市民来说,下雪却不那么让人欢喜,由雪引起的行路困难、交通不畅、物价波动,至少要延续数月之久。立即博体育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