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竞技体育出“彩” 全民健身添“彩”
发布时间:2023-11-18 08:08

  两个月前的学青会上,滁州女子手球队勇夺金牌,惊艳全国;半个月前的杭州亚运会上,3名滁州籍运动员喜得铜牌,振奋人心……继去年滁州市体育健儿在省十五运上大获丰收之后,滁州竞技体育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勇于拼搏的皖东健儿在更高赛事平台上创造了新的辉煌。除竞技体育捷报频传,滁州市全民健身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开展。如今,健身路径遍布滁城,群众在家门口便可享受健身之乐;更令人引以为傲的是,一批体育场馆建成投入使用,中小学体育操场陆续对外开放,群众多元健身需求正在逐步得到满足。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坚定不移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体育强市建设为抓手,推动体育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人民群众的体育获得感不断增强。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滁州竞技体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皖东体育健儿在全省、全国乃至更高级别的赛事中奋勇拼搏,用一块块沉甸甸的奖牌书写了滁州竞技体育的新辉煌。

  省十五运上创历史。去年,滁州市聚焦“安全、有序、精彩、添彩”的办赛原则,努力克服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全力办好省十五运。以举办省十五运为契机,加大对竞技体育的投入,狠抓训练备战。运动会上,滁州市体育代表团斩获金牌181枚,位居全省第二,创下历史最好成绩。其中,滁州手球队包揽了男女甲、乙、丙6个组别的冠军;滁州体操队获得19枚金牌,占据体操项目金牌总数一半以上。

  学青会上夺首金。学青会由原全国青年运动会和原全国会合并而来,滁州为全省获得参赛资格的两个地市之一,参加手球、射箭等多个项目。在率先进行完毕的女子手球比赛中,滁州女子手球队勇夺首金,尽展“东方手球之都”风采,为滁州和安徽争得了荣誉。

  杭州亚运会上夺3铜。亚运会上共有5名滁州籍运动员参赛,项目包括女子撑杆跳高、女子手球、男子手球。其中,牛春格在女子撑杆跳高比赛中摘得铜牌,刘学丹、刘玉婷在女子手球比赛中助力中国队拿下铜牌,李双、张天进在男子手球比赛中助力中国队夺得第5名,取得1994年以来中国男子手球队在亚运会上的最好成绩。

  清晨时分,不论是人民广场,还是南湖之畔,在滁州,但凡有广场的地方,总能见到一道道美丽的晨练之景。打太极拳、练健身气功……在各体育协会和晨练点的组织下,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加入锻炼身体的队伍,在运动后享受活力满满的一天。

  晚饭过后,华灯初上,奋斗了一天的上班族或就近来到小区广场,或走进附近的学校操场,或带上装备、约上好友前往清流河体育公园、各大运动场馆,在健身器材上感受运动之趣,在塑胶跑道上感受运动之力,在各种球场上感受运动之乐,在大汗淋漓中释放一天的工作压力。

  如今,运动正渐渐成为滁州市民生活的一种习惯。这是滁州市全力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取得的成果。

  聚焦便民利民,让体育设施分布更合理、配套更齐全。滁州市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编制滁州市公共体育设施规划,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完善公共体育设施。以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等为重点,建设“举步可就”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目前已建成滁州奥体中心、天长市城南奥体中心、全椒县体育中心、琅琊区全民健身中心、明光城北体育中心等一批重点体育场馆设施,实现了市级“五个一”、县级“五个一”、区级“两个一”全覆盖。“快乐健身”行动扎实推进,全市新增体育场地面积150.65万平方米,新建乡镇级“全民健身中心”14个,新增体育公园5个,口袋体育公园10个,健身步道近90公里。对501个居住小区、403个行政村的健身设施进行了改造升级。制定《滁州市中心城区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实施方案》,并在全省率先开展学校“一场两门”安全改造工作,目前中心城区已有18所学校完成安全改造,在保证学校正常教学和校园安全的前提下,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等时段向健身群众免费开放,约有30万群众受益。

  聚焦全民健身,让群众体育活动更丰富、氛围更浓厚。滁州市按照“月月有赛事、周周有活动”的原则,市县两级每年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乡镇(街道)举办运动会和广场舞比赛,将赛事送到群众身边。充分结合皖东地区自然环境、山水优势、旅游休闲等资源,打造具有皖东特色的品牌活动,以天长茉莉花体育节、江淮分水岭风景道骑行赛、全椒正月十六走太平、凤阳花鼓操、来安“丰收杯”篮球赛、明光柳巷钱杆操、定远池河舞龙等为代表的“一市多品、一县多品”全民健身品牌正在逐步显现。

  此外,滁州市还在用心优服务上下功夫,依托社会体育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科学健身指导中心,指导群众科学健身。全市现有体育社会组织262家,会员26580人,其中3A级体育社会组织13家。滁州市还在滁州体育馆建设了市科学健身指导中心,开展国民体质监测,为市民出具运动“处方”,让全民健身理念走进万户千家。(全媒体记者王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