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历史回顾 提高体质基础 挖掘潜在能力
发布时间:2023-10-13 16:21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各项政策并行下,清华体育在竞技体育上具备了较为雄厚的实力,在群众体育上形成了较为浓厚的体育氛围。时至今日,校园体育蓬勃发展,展示着改革开放40年以来校园体育文化的深厚积淀。

  为此,体育代表队公众平台将陆续推出系列推送,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清华体育发展历程,展望今后校园群众体育的发展。在体育精神持续激励下,带动每个人理解与践行清华的体育精神,养成终身运动的体育习惯。

  清华首先恢复了体育课的教学秩序,规定了体育的考勤考核办法,修复体育设施、设备,并制定了体育规划。

  1979年9月,校务会议通过《关于五年制教学计划若干问题的规定》,其中对身体的要求是“具有健全的体魄,争取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受到初步的军事训练。”

  1980年,校务会议讨论加强教学工作的意见,其中有:增加体育课课内学时,7、8字班由两年增至三年,9字班由三年增至四年。

  1986年,校长工作会议通过《清华大学关于加强学时体育工作的决定》,其中明确要大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保证课外体育锻炼时间,每天下午4点半至5点半为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不排课。

  1978年学校体育代表队活动全面恢复,在原有的田径、游泳、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体操队的基础上,又成立了举重、武术、手球、垒球、羽毛球等体育代表队。

  1979年制定体育目标:一年内达到北京市高校中上水平,两年内达到先进水平。

  训练很快见到成效,1981年参加全国和北京市高校比赛,清华夺得了全国大学生男子手球、北京市校男子田径、男子篮球、女子艺术体操4项冠军,并获得了30个单项冠军,基本实现了预定目标。

  1982年,一批年轻的体育学院毕业的专业教师来到清华体育部任教,他们在老教师的帮助下,从带代表队入手,把运动训练的原则同工科大学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同改进运动技术结合起来,把提高心理素质和增强生理机能结合起来,在不断提高学生体质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潜在的运动能力,使运动成绩不断提高,涌现出了运动成绩优异、全面发展的员。

  1984年北京市第23届高校运动会上,一举夺得了失去六年之久的团体冠军,清华大学再一次展现了体育实力。

  为了培养既有运动技能,又有文化知识的新型人才,国家教委决定尝试大学降分招收运动员。1987年,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实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清华大学被批准为首批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试点校。

  自此,高水平运动员的出现,使清华体育代表队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高水平代表队以运动员过硬的技术战术、吃苦耐劳的训练品质为示范,带动清华体育再上台阶,追求卓越,强调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体育的迁移价值得到了良好的体现。同时学校也从未间断培养普通员的步伐。抓体育教学质量,群体锻炼和体育代表队这两项体育教学的补充形式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对体育课进行了改革,明确体育课的功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高尚的品质,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立即博体育全站登陆